宫毯的基本介绍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点和宫廷特点的手工艺制品,起来自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喜爱,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就由此得名。编织地毯在国内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公私合营...

宫毯的基本介绍
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点和宫廷特点的手工艺制品,起来自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喜爱,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就由此得名。编织地毯在国内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公私合营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厂。上世纪80年代,北京地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职工多达5000多人,机制地毯很多出现,1990年代后,北京原有些8家国营地毯厂纷纷破产,只剩一家老厂可以编织手工地毯。
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国务院又将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品特征
北京手工织毯制作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由于过去曾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宫毯。北京织毯有地毯、壁毯、卧毯等多个品种,原材料以羊毛、丝线为主,织结坚牢,毯面柔软。北京宫毯则以传统图案著称,融中国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有京式、古纹式、民族式、锦纹式、花鸟式等等,图案讲究纹样对称,给人以四平八稳之感,具备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气息。宫廷艺术挂毯也将中国画与西洋画融为一体,创作出中西合璧的韵味。其以工艺精细、样式美观、图案多彩、色调素雅而驰名世界,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历史民俗
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点和宫廷特点的手工艺制品,起来自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喜爱,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就由此得名。
编织地毯在国内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早在元代时,元大都就已有专为皇宫编织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时期,则已大为进步。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织染局里有9名毯匠专门为皇帝编织地毯,咸丰年间,大量西藏织毯工匠进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愈加兴盛兴盛。
做法
图案设计
一块精致的盘金毯,不能离开出色的图样设计。过去织毯的图样,都是靠手工绘制,这需要设计师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可以说,每一份图案样稿都是一幅工笔画作品。目前,借用电脑软件的帮忙,设计师可以愈加轻松自如地进行设计工作。
样稿设计完成后,就是以宫毯设计的规格放大图样,称为“放样”。放样本身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放样后的图案,可能在美观程度上会打一些打折,或者一些细小的图案没办法编织,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图样进行适合的调整,修改图案的大小,使整体布局更为合理,甚至是重新设计样稿细节部分,使得图案愈加合适编织。
放样完成后,依据原始设计,在图样的相应地方上,标记一些数字,这类数字对应固定的颜色,可以在色卡簿上查到,这将帮助编织工人辨别并使用正确的色纱进行编织。这一步被叫做组色。
组色完成后,将样稿按1:
1的比率转画到坐标纸上,用短线段代替曲线,如此做可以使图案的大小地方与用色地区更为精准,便捷编织。织毯工人还可以参考我们的习惯在坐标方格里标注颜色和用的编织手法。
材料筹备
北京宫毯的档次是依据,道数及绒线水平来划分的,绒线水平越好、道数越高的宫毯,档次越高。
120道以上是高端商品,90至100道是中档,而90道以下的规格在宫毯的编织中极为少见。常见的绒线可分为3.5支、6支、7支、10支等,“支”表示绒线的粗细,支数越高,绒线越细,织出的毯子也越精细。编织时,并非用单一的一根绒线,而是将几根绒线并在一块用,称为绒线的股数,譬如6支4股的绒线,就是由4根6支的绒线组成。
一块宫毯,图案简单的仅需3、四种颜色的绒线;图案复杂的则需七八十种。图案的色彩搭配种类可分为捷色和润色两种:捷色,指的是颜色过渡分明,用同样颜色的纯色绒线来达成;而润色是指颜色过渡柔和,大家用不同颜色的绒线组合,来达成这种成效,渐渐改变绒线的色彩搭配比率,可以精准的控制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
盘金毯所用的金线,并非纯粹的金丝,由于金丝本身容易折断,影响其水平,所以大家用棉线作线芯,将金丝缠绕在上面,如此既不影响美观,又能保证金线的韧性和强度。